Monday, March 13, 2006

Meet the Artist in the lobby的闲话 (1)


美国的乐团都喜欢把协奏的作品放在上半场,下半场多是纯交响乐。幕间休息的时候通常独奏者都会在大厅和听众聊天、签名。虽然队伍有些时候很长,但可以和艺术家面对面的机会还是很难得,我一般都不会放过。这三年间,都是一次买了一个月季的票;其间自然有不少趣事,但最大的感触还是艺如其人:艺术家的气质和他们的音乐气质是相通的。

1.Sarah Chang

美国出生的Sarah Chang的演出引来了好多韩国人(平时很少见到),他们像过节一样排着队等着签名,偏偏多数拿的是免费的Program Booklet。女大十八变,Sarah Chang早就不是那个神童丫头了,她比唱片的照片看去要粗壮很多。我没有她的唱片,也没好意思拿着Program Booklet找她签名,就在旁边耐心的看着。说实话,那个网上我挺失望的,Sarah Chang琴声的动态非常大,Boldness应该说是她的特色吧。不过也许是我坐在楼上的缘故,许多细节都被淹没在乐队之中了。

Sarah下个月会再来,我正好听了她和Lars Vogt合作的Franck Violin Sonata.Lars太出彩了,几个重要的钢琴段落弹得温而不火,热情而细腻,Sarah的演奏感觉确实是钻研过的,但在个别段落上(尤其是些出彩的旋律上)她的琴声稍稍过了一些。也许就像CD的设计那样(4张照片有两张是Sarah的portrait),这是Sarah的唱片。
2.朗朗

即使我不喜欢朗朗,他的Tchaikovsky带来的轰动(或者说骚动)是空前的。排队的时候,我对排在我后面的人说:”exciting, right?”他说“He can play anything!”本来我想跟一句”but not respect to the note”,但终究还是没有说。

没有见过朗朗的父亲,不过有一个中年男子始终用DV拍摄朗朗的签名,可能是他的父亲。我手里拿的正是他和Barenboim合作的柴一,递了上去,并把手伸去。朗朗看起来不是很愿意握手(也许是钢琴家的本能),但还是轻轻的搭了一下我的手指。

...
“Can you sign you name in Chinese AND English?”
“I ONLY SIGN IN CHINESE.”朗朗说的这么自信,不由得让人钦佩。
他签的很快,可能因为是队伍太长,他急匆匆得向下一个人打了招呼。
总的感觉是朗朗是美国文化熏陶下的钢琴家,阳光、自信,特别是他以中国自豪,倒难能可贵。一个孩子,音乐会的档期都派到了2007下半年,那份冲劲少有能比的

No comments: